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易被忽略的“舞台”——科学基金助力远程教育发展

    日期 2012-08-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舞台和舞者

      8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藏学院正式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第一所地方学院。这意味着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西藏大学的师生们可以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

      无独有偶,今年暑假一开始,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一中学的老师们就忙碌了起来,该校2011~2012学年第二期“班班通”培训开始了。为了贯彻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该省乡(镇)以上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班班通)工作的精神,该校将使用班班通教学资源技能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教研处安排技术人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

      西部地区最缺的是优质教学资源,使用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克服传统教学的短板。

      “网上远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外购课件,我们也自己开发了一部分在省内共享,另外中央电教馆的教学资源库免费向西部中小学开放,里面好课件很多。”贵州省电教馆网络工程部主任姜宏对《中国科学报》说,“不只是学生能从班班通中得到好处,教师也能看看人家是如何做的,借鉴他人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

      按照贵州省教育厅的要求,2012年全省中小学要基本上实现班班通,以便分享远程教育的硕果。实际上,200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发出关于做好免费向东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工作的通知,让有基础条件的东部农村中小学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今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细化和落实,以推动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教育发展。

      在多个省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时,鲜为人知的是,其中很多班班通、开放大学所用的网络技术系统始于数项尊龙凯时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如同舞台和舞台上的舞者,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如火如荼发展的远程教育时,更容易忽略其背后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远程教育学科。很少人知道,西藏、贵州、新疆、河南、陕西等十几个省区的2.6万所学校和单位的远程教育系统应用了一项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

      弱势方向的成长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远程教育是计算机应用学科下属的三级学科,本学科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由于认知科学、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远离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中心,长期以来处于薄弱环节。从计算机科学而言,该方面偏重教学应用,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应用而基础研究偏弱,因此,远程教育成了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弱势学科方向。

      从尊龙凯时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自1986年以来,该学科方向累计受资助项目数十个。“十一五”期间该方向获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只有1项。至2009年,该方向面上项目资助也不过3项。科学基金的资助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该学科又属于非主体学科,因此科学基金的资助量并不算大。然而科学基金的资助依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被提出后,计算机与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远程教育作为一项典型的互联网重大应用,在全球迅速崛起,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数字鸿沟的基本途径。

      2006年,在多项尊龙凯时项目的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庆华主持开发的SkyClass天地网远程教学系统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教育系统,其建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了美国、以色列等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2008年1月,该系统通过24位国际专家评审,正式加盟Apache开源社区,成为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在Apache开源社区发布的开源项目。

      “我们只做技术支持,相当于提供一个平台,至于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资源是合作者在做,目前合作伙伴涉及十多个省。”西安交通大学天地网远程教育技术部赵老师对《中国科学报》说。

      2008年,郑庆华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开始围绕E-learing系统展开研究。截至2009年12月,我国通过E-learing培养820多万名学历教育生,研制开发22322门网络课程,82300多所中小学通过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截至2011年,有87所高校启用天空教室新版网络教学平台。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远程教育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展。”郑庆华对《中国科学报》说,“国外同行在认知科学、教育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推动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研究方面优势明显;我国学者研以致用、研用结合,在支持远程教育的天地网传输理论、系统模型、交互方式、个性化学习理论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消除数字鸿沟

      2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建设以来,经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多项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日益普及,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数据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阶段。

      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和分省市区的教育网也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局面,基本覆盖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成为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传输渠道。全国100%高校已经覆盖网络,已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全国有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建立了校园网络。

      其中,科学基金有限的资助发挥了巨大的撬动作用。在远程教育领域,东南大学教授罗军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宗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申瑞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史元春等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了起来。

      郑庆华团队在承担了9项科学基金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课题3项,“863”课题5项,教育部重大及重点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学基金的资助首先起到了预研和引导作用,可以说其他项目都是在基金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其次,科学基金搞清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科学基金的资助也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基本上是该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和主力军。”郑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