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在很温和(无需高温、高压、催化剂等外加苛刻条件)的“氛围”下并行不悖地同时进行无数化学反应。揭示并利用生物体内的反应规律已是当今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在尊龙凯时委创新研究群体(简称“群体”)科学基金(30821006和81121062)、重点项目(21132004和90813036)的持续重点支持下,谭仁祥教授立足南京大学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与徐强教授合作发现了螳螂共生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产生的结构全新的dalesconol类免疫抑制分子及其相关代谢通路,部分结果已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刊物上。作为该课题的最新重要突破,题为 “Naphthol radical couplings determin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nantiomeric excess of dalesconols in Daldinia eschscholzii”的重要合作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 1039)。
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惠共生是大自然中的最普遍现象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与环境适应都十分重要。漫长的共进化“特化”了与大生物共生微生物(简称“共生菌”)的生物合成过程。例如,dalesconol类免疫抑制物质的崭新碳骨架及其独特的“异构体冗余现象”(可等几率产生的诸多异构体最终却以其中之一明显居多)在自然界极为罕见。“群体”骨干们凭借各自的专业优势敏锐地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予以证明,数年的探索最终发现了该类免疫抑制分子是由不同萘酚单元通过酚氧游离基耦合形成“碳-碳”键产生的(图-1)。由于游离基极度不稳定性,“群体”巧妙地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预测了该 “异构体冗余现象”很可能源于真菌漆酶“搀扶”引致的二聚萘酚游离基的主导构象。最后,“群体”还采用真菌全基因组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敲除等技术揭示了决定那些化学反应过程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基础。该成果不仅为此类免疫抑制物来源问题的解决奠定重要基础,而且为酚类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概念。
最后,以谭仁祥为学术带头人的“群体”之所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且对相关领域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基金委和广大同行们的长期关心支持。在此,南京大学特别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