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国、芬兰、德国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现代欧洲气候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自中新世中期(13.8百万年)以来,大气环流经过几番重大转换后,最终于5-3百万年前发育为目前的总体分布形式。该研究成果日前在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现代欧洲气候受亚速尔高压(Azores High)的季节性变化影响,以南部著名的“地中海式气候”为标志,具有非常独特的气候格局。前人研究显示,冬湿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在3-2百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就已经出现;而在13.8-11.6百万年的塞拉瓦莱期,信风却是控制欧洲气候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暗示其间可能会存在中间过程。但长期以来,从信风到地中海式气候之间的演化发展过程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远古风场总体特征的指示。
吉林大学全成教授、东田纳西大学刘裕生博士、赫尔辛基大学唐辉博士以及波恩大学Torsten Utescher博士一起,对欧洲托尔托纳期(Tortonian; 11.6-7.2百万年)的75个植物化石组合进行了细致分析,系统恢复了这一时期的夏季气候,并以降水分布作为大气运动的指示指标,重建了风场特征。结果显示,在信风模式和现代格局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西风带阶段。这说明现代“地中海式气候”并非由信风模式直接发展而来,中间经历了至少两次重要的转换。这一结果也得到了相应的气候模拟的支持。
该研究认为,这种大气环流的重大转换与当时北极冰川及冰盖的发育,以及这一时期大洋环流的重组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系统的隆升有关。
该研究获得尊龙凯时项目41172008、41372002的资助。
全文连接: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711/srep05660/full/srep05660.html
